《廉洁与善治》通识课是我校于2016年夏季、秋季学期新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这也是自治区首家高校将廉洁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廉洁与善治》通识课对于进一步加强“廉洁内蒙古”建设、推动全区“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全区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课程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广大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该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在《大学生廉洁教育》德育基础上基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视角下的一门理论-实践性课程。课程主要讲授在组织层面领导和管理廉洁的策略、工具、技能和方法,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上篇《腐败与反腐败理论》,下篇《领导与管理廉洁的策略、工具、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对腐败和廉洁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深度的、正确的理解和认知,能够掌握核心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特别是能够熟悉在组织层面领导和管理廉洁的一系列工具,掌握相关的方法,进而提高实际的抵御腐败风险的领导和管理技能。
课程在讲解腐败定义、腐败行为的危害和根源的同时,通过一系列鲜活教学案例,搭建让学生参与反腐败理论框架的分析平台;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廉洁文化、借鉴国外反腐败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新常态下中国反腐败战略、内蒙古反腐倡廉成效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讲授组织抵制腐败的策略和技能,而且传授个人廉洁风险防范策略。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特设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问责条例》解读等专题进行讲授。

孙凯民教授作讲座
《廉洁与善治》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参观廉政教育展以及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在南校区进行的两轮实验讲授,学生报名积极踊跃,设定60名额全部报满。教学案例包括纸质案例和视频案例(夏季学期使用《非常冲突》、《沉沦——“裸官”欧林高蜕变纪实》、《廉政微电影》等,秋季学期使用《永远在路上》、《忠诚与背叛》等)。通过课堂讨论、调研参观、案例开发,使大学生认识到,抵制腐败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诚信廉洁是一种人性美,无论将来选择何种职业,能否廉能(抵制腐败、参与反腐败能力和行动),都是大学生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素养要求。2016年8月23日上午廉政中心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内蒙古廉政教育展厅。使学生们深受教育,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深刻理解了“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真正起到了涤荡灵魂、警钟长鸣的作用。孙凯民教授为内蒙古大学桃李清风社进行题为“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政党治理”的讲座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廉政中心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内蒙古廉政教育展厅
2016年12月9日是第十三个国际反腐败日。在国际反腐败日前后开展全国性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四大品牌活动之一(其余三个为:大学生廉洁社团、廉洁大使、廉洁领袖夏令营),这一活动整合了大学生廉洁社团、廉洁大使的力量,并让其充分发挥在廉洁领袖夏令营所接受的知识、技能培训和活动交流经验,是一个综合展示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果的平台。积极创建可持续的青年廉洁教育体系(Youth Education System, YES),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对大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廉洁教育,是廉政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12.9全国大学生廉洁教育活动月在全国45所高校广泛开展。内蒙古大学以桃李清风社成立和“廉政教育活动月系列讲座”方式首次响应。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广大学生认识到了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在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中有了丰富的体验和收获。这也使得学生们对此课程高度评价:“曾经以为廉洁教育和大学生没太大关系,但通过‘校园餐厅收费管理’案例,知道了其实较小腐败也是腐败,危害也不小。”“这门课非常有意义,希望这类课程能得到更多地普及。”“课上的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等形式新奇,这样的教学能让我们更多的思考,也让内容更深刻地留在记忆里。个人认为可以让这门课进入大学生必修课程里。”